欢迎进入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官网
欢迎您访问京鼎法律文化网站
搜索:
 当前位置:首页 > 京鼎相册 >老骥伏枥:在三农专家张广友先生家里做客
浏览字体: 打印页面 关闭
老骥伏枥:在三农专家张广友先生家里做客
发布日期:2014/8/12  浏览次数:2445
老骥伏枥:在三农专家张广友先生家里做客

 


星水在原《农民日报》总编辑、新华社资深高级记者、


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张广友先生家里做客


摄影:周敏


 

著名作家张广友简介
 
 
作者:李朝民
 
张广友,中共党员,《农民日报》原总编辑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新华社高级记者。1930年农历五月五日(端午节)生于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乡泉眼沟村一个农民家庭。1938年~1945年在家乡读小学,1946年~1948年在铁岭一中读初中。1948年冬参加土改宣传队。1949年考入开原高中。1950年初经东北林业学院森林调查训练班一年培训之后,先后参加了大、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调查,以及东北区西部防护林勘查设计工作。1953年调中央林业部勘查设计局任技术员。
 
1955年8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。此间,曾多次在新华社和《东北日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旅游》杂志、《农村工作通讯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。1959年毕业分配时被优先选调到新华通讯社总社,成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。此后,在长达4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,先后担任过记者、编辑、分社负责人、机动记者、随军记者、《农民日报》总编辑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半个多世纪中所发生许多重大事件,他不仅是经历者,也是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记者;不仅是这些事件的见证者,也是记录者。他用手中笔,从一个侧面忠实地记录了一些重大事件的史实。
 
    1960~1962年,中国历经农业集体化、反右派、大跃进、人民公社化,发生了三年大饥荒。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央国家机关抽调一万名干部,下放到重灾区,同灾区人民实行“三同”,共渡难关。1960年冬天,张广友作为万名下放干部一员,下放到饿死人最多的重灾县之一——山东省惠民县农村,任包队干部、公社副书记、副乡长。在此期间,他在做好所负担的救灾日常行政工作的同时,对灾情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,写了40余万字的笔记、调查报告和内部报道。1962年7月,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,写了题为《李家店三个生产队包产到户调查》的内参,说:“包产到户有十大好处”;“千条万条不如这一条”;“共产主义是天堂,吃不上饭天堂再好也上不去”;“活命是第一,上天堂是后事”:“吃不上饭这辈子也上不了天堂”;“不到三年全村死亡人口达三分之一”;“包产到户是社员的普遍要求”。此后不久,他的这些观点遭到激烈的批判。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,这篇文章才被认为是一篇难能可贵的好文章,受到表扬,并被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出版的《包产到户选》一书中,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篇重要历史资料。1988年,该文被作为作者的代表作,公开发表在他所著的《风尘墨踪》一书中。
 
    文化大革命中,张广友没有参加过任何派别,也没有参加过揪斗“走资派”,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。这期间,他主要是深入实际,蹲点调研,搞内参报道。通过现场采访和蹲点调查,向中央反映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重点单位的情况,特别是一些武斗现场的情况。如:文革初期清华大学斗争;1967年的武汉“7·20”事件;1969年“7·23”布告前后的山西武斗,以及“六厂二校”的蹲点研究等。他在这些重大事件的采访中,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,写了许多连续性的内部报道。这些报道的特点:一是快,二是准确,三是比较客观,为中央领导及时了解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,采取措施,解决问题,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事实依据。这些内部报道将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。
 
    1975年8月上旬,淮河上游山区普降暴雨,致使板桥、石漫滩两个大型水库和50多座小型水库垮坝,几十亿立方洪水倾泻而下,淮河两岸千里平原一片汪洋,河南、安徽两省38个县2100余万亩耕地被淹,4万多人死亡。这是迄今为止,解放以来受灾面积最大、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水灾。张广友是新华社总社最早(8月11日)到达灾区现场的两名记者之一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进行采访和调查研究,经过在洪水中的四天三夜的漂流,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,写了5篇《河南灾区见闻》内参,之后又组织带领十多名记者写了十余万字的两本《内参专刊》。遗憾的是,当时中央领导决定:这次水灾不准公开报道。
 
    1976年初,批邓反击“右倾翻案风”时,“四人帮”控制了宣传舆论大权,指使新华社派记者到国务院一些所谓“右倾翻案风”严重的单位——铁道部、教育部、七机部、科学院等部委“蹲点”,列席党组会议。其目的是利用记者写内参,反映这些单位领导的问题,为篡夺这些单位的领导权提供“炮弹”。张广友被新华社领导派到铁道部“蹲点”。在此期间,他始终遵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,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,写了40多篇、10万多字的内参报道。这些报道在肯定万里同志1975年铁路整顿的同时,揭露了铁道部反击“右倾翻案风”的内幕,指出:一些人借反“右倾翻案风”,否定1975年铁路整顿的成绩,目的是借批邓反击“右倾翻案风”之机打倒万里。一种做人的良心和做记者的正义感,驱使张广友同情万里,并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暗中支持万里。在造反派揪斗万里时,他利用记者的特殊身分为万里解围。在没有人敢于接近万里时,他敢于在万里家中吃饭,与万里谈心,给他出点子,成为万里在逆境中相识的朋友。
   
    1976年7月28日,唐山发生震惊中外的大地震,一个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在刹那间成为废墟。此次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4万多,是世界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。张广友是新华总社当天最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,亲历了当天第二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。接着,在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进行了50多天采访,组织带领记者写了近千篇、上百万字的内部和公开报道。他写的《抹不掉的记忆——唐山大地震当天见闻》情节真实,催人泪下,被作为他的代表作列入《中国当代名记者》一书中,并在纪念唐山大地震20周年祭奠活动时被评为全国好新闻。
 
    在4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,张广友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农村改革的宣传报道。他是学农业经济专业的,亲历了土地改革和解放以来,中国农村一系列变革和政治运动,写了大量内部和公开报道。1977年9月,应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邀请,他被借调到安徽省委协助万里进行调研,列席省委常委会,并参与新华社安徽分社的领导工作。在此期间,他随万里轻装简从,深入全省各地农村调查研究,在半年多的时间里,走访了全省各地70多个县的一些村庄。他通过宣传报道,积极支持万里关于农村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。早在1977年秋冬,省有关部门起草制定《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》(简称《六条》)时,他积极参与讨论,并进行内部和公开的连续报道。1978年当安徽少数地方出现包产到户时,张广友就抓住不放,进行了连续报道。两年多的时间,写了近百篇通讯和调查报告,1982年底出版了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由来与发展》一书,26万字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书记处书记、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,在为该书写的《序》中指出:“这些报道对各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。”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:“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,农村改革首先是从安徽开始的,万里是立了功的。”张广友无论是在安徽农村改革,还是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宣传报道中所起的作用,在农村研究部门、新闻界,以至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中是人所共知、功不可没的。
 
    1979年初,中越边境发生战争,张广友又出任随军记者,冒着战火硝烟,到中越边境战地前线越南采访,写了大量战况通报和战地通讯,荣立三等军功。半年之后,他又回到安徽继续农村改革的宣传报道。
 
    1980年春,万里从安徽调到中央,任国务院副总理、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。张广友随万里调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。在参与中央有关农业方面文件和领导讲话稿的起草工作的同时,还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报道。如:1980年的《南疆高地事件始末记》(内参);1981年四川重庆大水灾采访中所写的《警惕啊!不要使长江变成“第二条黄河”》;1982年写的《一快一慢对比说明了什么?——燕京啤酒厂与青岛啤酒厂的调查》等,以及1981年3月至5月间,随万里副总理率领的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,视察十大海港、17条铁路干线,现场办公,就地解决压船压港和铁路运输问题时,所写的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专题调查和公开报道。
 
    1982年底,张广友到原《中国农民报》任总编辑后,仅用了两年的时间,就使报社在无立足之地的基础上,建起了办公大楼、印刷厂和宿舍等全套生产、生活基础设施。1985年1月1日,报纸由周二刊小报发展成为一张全国性大报——《农民日报》,邓小平为之题写了报头,胡耀邦、赵紫阳、万里等中央领导也积极支持。他在正确掌握报纸的宣传报道方针、全面指挥报纸的编辑业务、组织报道的同时,坚持重要评论亲自动手写。10年来,他写了100多篇评论。1987年、1988年他撰写的评论,两次被评为全国一等好稿,10多篇获奖。1984年被评为全国“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”。1986年被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审委员会评为首批高级记者,并被聘为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。80年代历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连续5年5个《中央一号文件》宣传报道工作他都参加了,围绕农村工作会议和《中央一号文件》精神,组织并亲自撰写了许多主要报道和评论文章。
 
    此间,他多次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、农业经济系、中国新闻学院演讲授课;为社内外新闻干部培训班、农村经济研讨会作报告。在担任《农民日报》总编辑期间,他经常接待一些外国专家、学者和新闻记者的访问,先后三次率团出国,到德国(前东、西德)、前苏联、波兰、前捷克斯洛伐克、罗马尼亚等国家考察、访问,参加学术交流。1986年6~7月间,到波兰访问时,张广友写了9篇共2万多字的内部报道《波兰农村见闻》,有针对性地着重介绍了“波兰农业集体化所走过的曲折道路”;“发人深思的个体户”;“土地的个体农产所有”等内容,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。
 
    1992年,张广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,仍笔耕不辍。在参加万里论著编辑组,编辑出版《万里文选》、《万里论农村改革》等论著的同时,继续从事写作,并经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。他认为,记者、作家是终生职业者,没有退休这一说,只要你还能写文章,就是还在继续工作。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他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有《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由来与发展》、《风尘墨踪》、《阳关道上》、《改革风云中的万里》、《万里》等5部专著,共140多万字;与他人合著的有《激变的农村》、《农村改革成功之路》以及一些新闻通讯选等。正在撰写的有《三年大饥荒亲历记》、《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思考》、《万里传》、《抹不掉的记忆——我的记者生涯50年》等。 作为一位记者出身的作家,张广友的作品特点是真实感人,针对性很强,具有重要时代背景和史料价值。  
 
    在半个世纪激烈动荡的政治风浪中,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,张广友艰难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、记者之路。他热爱新闻事业,立志要做一名真正的记者,并为之奋斗终生。他的一条基本经验是:当记者手脚要勤快,要善于独立思考,头脑要清醒,要不畏艰险,深入实际,真正了解实际,不说假话,敢讲真话,为真理而斗争!他遵奉的信条是:能发表的要写,不能公开发表的也要写,要在记者的人生之路上留下自己的“风尘墨踪”。对事实负责,对历史负责,真正做到回首平生无憾事,做无愧于人民的新闻记者。
 
 
相关链接
民建同仁:侯瑞昌、张星水 [2017/11/30]
落实科学发展观:京鼎在浙江舟山群岛调研黄金湾水库库区移民安置现状 [2014/8/12]
依法治国、依法行政——《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》 [2014/8/11]
关注孤儿,奉献爱心。 [2014/8/11]
落实科学发展观,促进社会和谐:京鼎在宁波市调研知青1598人养老保险待遇问题 [2014/8/11]
胡星斗教授、夏勇先生、张星水老师等诸位友人在北京理工大学再聚首。 [2018/3/15]
西北陇上行,与佛结因缘 [2014/8/11]
秦兵,少平、星水 [2015/3/27]
江平、湛中乐、张星水 [2015/3/26]
陪同张自忠将军之孙张纪祖、张治中将军之孙张皓霆考察山东临清、阳谷 [2015/3/3]
佟丽华、张星水 [2014/8/14]
岁末拜访科技史专家许良英教授 [2014/8/11]

© 2001~2014 京鼎法律文化网站  京ICP备13011464号-1